| 彥邦 | 人為什麼不能消極?就道德常識而言消極不好,所以人不能消極嗎? |
| 晏翔 | 道德常識一定正確嗎? |
| 彥邦 | 不一定。 |
| Kris | 解決! |
| Kris | 其實還有推論空隙。道德常識不一定正確,但依然有可能正確。所以不能只到「有可能」錯,而必須推到「真的錯」。 |
| 晏翔 | 佛家說,面對人生的荒謬或兩難要用無我來面對,這就是一種正確的消極態度。但這說法也有問題,因為無我的動機建立在有我。 |
| Kris | 有些人聽到無我就會反感,因為明明就有我才會無我。但無我可以只是在描述某種境界或心理狀態,我當然不可能消失,但我的某些重要心理特徵有可能被排除。如果把「無我」視為一種修辭,就可以解釋其理論一致性。這是寬容原則。 |
| 喜餅 | 人要積極是因為社會的前進需要它!就像不能殺人是因為人人殺人會崩毀社會;同樣的,人人消極社會就無法進步。 |
| Kris | 若要這樣說明人有不消極的道德義務,必須先說明人讓社會進步的道德義務。 |
| 喜餅 | 我倒不覺得這是道德義務,只是它有好處。 |
| 谷學 | 消極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。 |
| Kris | 原來提問的人可能不是要談這種有目的有計畫的消極,而是單純的消極。 |
| Gym | 若同意「假設人人都做某事會對社會不好」能夠禁止或反對某種行為,可能面臨滑坡論證,變成很多行為都要被禁止。 |
| 小黃 | 理性是否只是本能的延伸?(本能就是不透過學習而有的能力。) |
| 小樹 | 理性是反本能的。本能是單純的刺激反應,但理性是對刺激反應的反省和思考。 |
| 小黃 | 我的問題是,即使學習而來的那些能力,也都是基於我有某些本能進而發展出來的。因此這些學習而來的能力只要是基於本能而有的需求,就是本能的延伸。那,是否人所有的行為都是要滿足基於本能而有的需求(因此是本能的延伸)? |
| 小樹 | 我不認為所有行為最終都能滿足自己基於本能而有的需求。例如捨生取義(利他行為),這類行為就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基於本能而有的需求。 |
| Ya-le | 利他行為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他人,但最終依然可以找回自己身上擁有的本能需求。例如,我們基於本能會有保護家人和後代子孫的需求,所以會做一些有利於他人的行為。 |
| 詹賢 | 問一個有待釐清的問題:讓自己過得快樂(或避免自己痛苦)算是人類的本能嗎? |
| 艾肯 | 人類當然有趨樂避禍的傾向,但不見得是本能。 |
| 詹賢 | 有人主張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自己好過,例如福島核災那些堅守崗位的人,之所以能夠冒大險堅守崗位是因為如果當初不堅守自己的崗位,後半輩子都會活在自我譴責的痛苦之中。如果趨樂避禍是一種本能,則其實核災英雄的利他行為其實也是為了滿足基於本能的需求。 |
| C.C. | 本能是個體行動最底層的理由,而人類是特殊的行為個體,他們擁有超越本能的行動理由,例如道德觀,這種利他行為的理由是和本能衝突的,也是這種理由使得人類真的是一種特殊的行為個體。 |
| Albert | 利他和利己不見得衝突,例如打長毛象我一個人很困難,但很多人一起行動就更容易成功。這種利他就能夠促成利己的結果。 |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