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April 13, 2012

思考的必要態度:同情理解原則

文╱阿捷

思考的必要態度:同情理解原則。什麼是「同情理解原則」?簡單地說,就是同情地理解別人的論點、論證、問題等等,將別人的論點或論證詮釋成最難以駁倒的形式。

同情地理解原則的主旨:別把對方看得那麼愚蠢!

很多時候,我們對持相同立場的人的論點,都持寬容的態度,就算對方說錯了一些話,或是給出錯誤的論證,還是會同情地理解對方,盡量為對方辯護與修補。但當我們面對持相反立場的批評者,往往都表示不屑,視對方是蠢蛋,將對方的論點或論證視為愚昧見解,在反駁對方時,加以嘲諷、恥笑。

這種態度實在無益於理性討論,很容易令討論變成互相人身攻擊。尤其是在討論社會、政治、道德等議題,這些議題不像邏輯、數學、科學理論般有清晰而且嚴謹的方法證成;相反,道德議題往往難以證成,而社會與政治議題則不如邏輯、數學、科學理論精確。所以,相對於邏輯、數學、科學,在證成社會、政治、道德等議題之中,我們都有較高的出錯的機會率,難以確切地說自己的論點為真,故此,在討論這些論題時,把持相反立場的人看得那麼愚蠢而嘲笑對方,最終愚蠢的很可能是自己。

而且,既使最終發現對方的論點真的是錯,同情地理解對方的論點,檢視對方的論證,往往都會有以下的好處:

  1. 挑戰難度,訓練思考:能將與自己相反立場的論點或論證詮釋成最難以駁倒的形式,本身是極具挑戰的任務。人們往往都會因為固有立場而忽略相反立場的論證,如果能為相反立場建構一個看來頗有力的論證,這可是高難度的思考訓練!
  2. 增加自己論點的說服力:如果能為相反立場建構一個看來頗有力的論證,再加以反駁而且成功,那麼自己的論點便會更具說服力!
  3. 令討論更有效地進行:盡量理解對方的論點,顯示自己是有誠意進行理性討論,那麼對方通常都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論題之中;相反,如果嘲弄對方愚昧,就很容易把論題轉移到其他地方身上。
  4. 刺激思維,創建獨見:既使最終對方認為你理解錯他的論點,這也不要緊,因為這表示剛才通過同情地理解後的論點,是由你首個發表的,也就是,剛才經過同情地理解的論點是你獨自的見解,而不是對方的。而同情地理解就是將論點或論證詮釋成最難以駁倒的形式,所以經過同情地理解後的看法,往往都是一個有力而且清晰的創見,那麼你就變相在此過程中創建了一個有力的獨見。

很可惜的是,很多人都缺乏同情理解原則,尤其是在討論社會、政治、道德等議題之中,往往都會恥笑對方,例如近期關於香港本土主義的問題:左翼vs右翼,討論當中雙方都充滿著極多的人身攻擊!另外,著名的香港思想家李天命,也常常嘲諷、恥笑批評他的人,這種態度也不可取。雖然個人很欣賞李天命的思考能力與文學修養(我簡直是崇拜他了!),但他攻擊批評者時所說之言,簡直是在羞辱對方(例如《李天命的思考藝術》一書中,回應反石頭論證的人的那種言說),這是極不可取的行為。希望各位李天命迷不要學習他的那種態度,而是學習他的思考方法。

本文修改自捷學的哲學

1 comment:

  1. 在第3點,有另一個好處可以談:
    對方沒有把他的論點講得很清楚,原因大概有二。一就是他就真的沒有想得夠清楚透徹;二是他有有夠清楚完整的想法,只是文字上表達很模糊。
    一不是我想談的。
    在二的情況底下,假若你不同情理解的話,有可能對方也無法進一步將論點闡述清楚,這樣討論就會停滯。但若你基於同情理解而去建構對方的論證,對方可能會發現你正好講出他心裡想說的。這時,你們就可以真的達成想法上的溝通。簡言之,同情理解有助於溝通想法。當然,如果一個人和別人討論只是為了追求駁倒別人的成就感,那他可以忽略這層好處。

    ReplyDelete